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-03-22,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。

Linux基础知识

初探 Linux

Linux 简介

通过以下三点可以概括 Linux 到底是什么:

  • 类 Unix 系统:Linux 是一种自由、开放源码的类似 Unix 的操作系统
  • Linux 本质是指 Linux 内核:严格来讲,Linux 这个词本身只表示 Linux 内核,单独的 Linux 内核并不能成为一个可以正常工作的操作系统。所以,就有了各种 Linux 发行版。
  • Linux 之父(林纳斯·本纳第克特·托瓦兹 Linus Benedict Torvalds):一个编程领域的传奇式人物,真大佬!我辈崇拜敬仰之楷模。他是 Linux 内核 的最早作者,随后发起了这个开源项目,担任 Linux 内核的首要架构师。他还发起了 Git 这个开源项目,并为主要的开发者。

常见的 Linux 发行版本

Linus Torvalds 开源的只是 Linux 内核,我们上面也提到了操作系统内核的作用。一些组织或厂商将 Linux 内核与各种软件和文档包装起来,并提供系统安装界面和系统配置、设定与管理工具,就构成了 Linux 的发行版本。

内核主要负责系统的内存管理,硬件设备的管理,文件系统的管理以及应用程序的管理。

Linux 的发行版本可以大体分为两类:

  • 商业公司维护的发行版本:比如 Red Hat 公司维护支持的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(RHEL)。
  • 社区组织维护的发行版本:比如基于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(RHEL)的 CentOS、基于 Debian 的 Ubuntu。

对于初学者学习 Linux ,推荐选择 CentOS,原因如下:

  • CentOS 免费且开放源代码;
  • CentOS 基于 RHEL,功能与 RHEL 高度一致,安全稳定、性能优秀。

Linux 文件系统

Linux 文件系统简介

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,一切被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,如网络接口卡、磁盘驱动器、打印机、输入输出设备、普通文件或目录等,都被视为文件。这是 Linux 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,即"一切都是文件”。

这种概念源自 UNIX 哲学,即将所有资源都抽象为文件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访问。Linux 的文件系统也借鉴了 UNIX 文件系统的设计理念。这种设计使得 Linux 系统可以通过统一的文件接口来管理和操作不同类型的资源,从而实现了一种统一的文件操作方式。例如,可以使用类似于读写文件的方式来对待网络接口、磁盘驱动器、设备文件等,使得操作和管理这些资源更加统一和简便。

这种文件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为 Linux 系统带来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,使得 Linux 成为一种强大的操作系统。同时,这也是 Linux 系统的一大特点,深受广大用户和开发者的喜欢和推崇。

inode 介绍

inode 是 Linux/Unix 文件系统的基础。那 inode 到是什么?有什么作用呢?

通过以下五点可以概括 inode 到底是什么:

  1. 硬盘以扇区 (Sector) 为最小物理存储单位,而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以块 (Block) 为单位进行读写,块由多个扇区组成。文件数据存储在这些块中。现代硬盘扇区通常为 4KB,与一些常见块大小相同,但操作系统也支持更大的块大小,以提升大文件读写性能。文件元信息(例如权限、大小、修改时间以及数据块位置)存储在 inode(索引节点)中。每个文件都有唯一的 inode。inode 本身不存储文件数据,而是存储指向数据块的指针,操作系统通过这些指针找到并读取文件数据。 固态硬盘 (SSD) 虽然没有物理扇区,但使用逻辑块,其概念与传统硬盘的块类似。
  2. inode 是一种固定大小的数据结构,其大小在文件系统创建时就确定了,并且在文件的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。
  3. inode 的访问速度非常快,因为系统可以直接通过 inode 号码定位到文件的元数据信息,无需遍历整个文件系统。
  4. inode 的数量是有限的,每个文件系统只能包含固定数量的 inode。这意味着当文件系统中的 inode 用完时,无法再创建新的文件或目录,即使磁盘上还有可用空间。因此,在创建文件系统时,需要根据文件和目录的预期数量来合理分配 inode 的数量。
  5. 可以使用 stat 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 inode 信息,包括文件的 inode 号、文件类型、权限、所有者、文件大小、修改时间。

简单来说:inode 就是用来维护某个文件被分成几块、每一块在的地址、文件拥有者,创建时间,权限,大小等信息。

再总结一下 inode 和 block:

  • inode:记录文件的属性信息,可以使用 stat 命令查看 inode 信息。
  • block:实际文件的内容,如果一个文件大于一个块时候,那么将占用多个 block,但是一个块只能存放一个文件。(因为数据是由 inode 指向的,如果有两个文件的数据存放在同一个块中,就会乱套了)

文件inode信息

可以看出,Linux/Unix 操作系统使用 inode 区分不同的文件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即使文件名被修改或删除,文件的 inode 号码不会改变,从而可以避免一些因文件重命名、移动或删除导致的错误。同时,inode 也可以提供更高的文件系统性能,因为 inode 的访问速度非常快,可以直接通过 inode 号码定位到文件的元数据信息,无需遍历整个文件系统。

不过,使用 inode 号码也使得文件系统在用户和应用程序层面更加抽象和复杂,需要通过系统命令或文件系统接口来访问和管理文件的 inode 信息。

硬链接和软链接

在 Linux/类 Unix 系统上,文件链接(File Link)是一种特殊的文件类型,可以在文件系统中指向另一个文件。常见的文件链接类型有两种:

1、硬链接(Hard Link)

  • 在 Linux/类 Unix 文件系统中,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个唯一的索引节点(inode)号,用来标识该文件或目录。硬链接通过 inode 节点号建立连接,硬链接和源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相同,两者对文件系统来说是完全平等的(可以看作是互为硬链接,源头是同一份文件),删除其中任何一个对另外一个没有影响,可以通过给文件设置硬链接文件来防止重要文件被误删。
  • 只有删除了源文件和所有对应的硬链接文件,该文件才会被真正删除。
  • 硬链接具有一些限制,不能对目录以及不存在的文件创建硬链接,并且,硬链接也不能跨越文件系统。
  • ln 命令用于创建硬链接。

2、软链接(Symbolic Link 或 Symlink)

  • 软链接和源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不同,而是指向一个文件路径。
  • 源文件删除后,软链接依然存在,但是指向的是一个无效的文件路径。
  • 软连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的快捷方式。
  • 不同于硬链接,可以对目录或者不存在的文件创建软链接,并且,软链接可以跨越文件系统。
  • ln -s 命令用于创建软链接。

硬链接为什么不能跨文件系统?

我们之前提到过,硬链接是通过 inode 节点号建立连接的,而硬链接和源文件共享相同的 inode 节点号。

然而,每个文件系统都有自己的独立 inode 表,且每个 inode 表只维护该文件系统内的 inode。如果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之间创建硬链接,可能会导致 inode 节点号冲突的问题,即目标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已经在该文件系统中被使用。

Linux 文件类型

Linux 支持很多文件类型,其中非常重要的文件类型有: 普通文件目录文件链接文件设备文件管道文件Socket 套接字文件 等。

  • 普通文件(-):用于存储信息和数据, Linux 用户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对普通文件进行查看、更改和删除。比如:图片、声音、PDF、text、视频、源代码等等。
  • 目录文件(d,directory file):目录也是文件的一种,用于表示和管理系统中的文件,目录文件中包含一些文件名和子目录名。打开目录事实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。
  • 符号链接文件(l,symbolic link):保留了指向文件的地址而不是文件本身。
  • 字符设备(c,char):用来访问字符设备比如键盘。
  • 设备文件(b,block):用来访问块设备比如硬盘、软盘。
  • 管道文件(p,pipe) : 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,用于进程之间的通信。
  • 套接字文件(s,socket):用于进程间的网络通信,也可以用于本机之间的非网络通信。

每种文件类型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属性,可以通过命令如lsfile等来查看文件的类型信息。

# 普通文件(-)
-rw-r--r--  1 user  group  1024 Apr 14 10:00 file.txt

# 目录文件(d,directory file)*
drwxr-xr-x  2 user  group  4096 Apr 14 10:00 directory/

# 套接字文件(s,socket)
srwxrwxrwx  1 user  group    0 Apr 14 10:00 socket

Linux 目录树

Linux 使用一种称为目录树的层次结构来组织文件和目录。目录树由根目录(/)作为起始点,向下延伸,形成一系列的目录和子目录。每个目录可以包含文件和其他子目录。结构层次鲜明,就像一棵倒立的树。

Linux的目录结构

常见目录说明:

  • /bin: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(ls、cat、mkdir 等),常用命令一般都在这里;
  • /etc: 存放系统管理和配置文件;
  • /home: 存放所有用户文件的根目录,是用户主目录的基点,比如用户 user 的主目录就是/home/user,可以用~user 表示;
  • /usr: 用于存放系统应用程序;
  • /opt: 额外安装的可选应用程序包所放置的位置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可以把 tomcat 等都安装到这里;
  • /proc: 虚拟文件系统目录,是系统内存的映射。可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;
  • /root: 超级用户(系统管理员)的主目录(特权阶级o);
  • /sbin: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,只有 root 才能访问。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级别的管理命令和程序。如 ifconfig 等;
  • /dev: 用于存放设备文件;
  • /mnt: 系统管理员安装临时文件系统的安装点,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;
  • /boot: 存放用于系统引导时使用的各种文件;
  • /lib 和/lib64: 存放着和系统运行相关的库文件 ;
  • /tmp: 用于存放各种临时文件,是公用的临时文件存储点;
  • /var: 用于存放运行时需要改变数据的文件,也是某些大文件的溢出区,比方说各种服务的日志文件(系统启动日志等。)等;
  • /lost+found: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,系统非正常关机而留下“无家可归”的文件(windows 下叫什么.chk)就在这里。